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最早開展密封技術研究的單位,不僅承擔著我國密封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制造的重任,也是國內機械密封行業唯一的A股上市企業。2021年,面對疫情反復沖擊、供應鏈受阻等困難,中密控股仍然實現了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43%,凈利潤同比增長36.27%的優異成績。如今通過數字化轉型,中密控股正向成為世界一流的流體設備供應商的目標大步邁進。
推進智慧中密“123“戰略,打造大密封產業集群
據中密控股總經理何方介紹,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四川省機械研究設計院密封技術研究所。在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在密封技術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而機械密封產品是保障能源化工行業核心設備安全運轉的關鍵零部件,不能只依賴海外產品。為打破國外產品的壟斷,解決能源裝備卡脖子問題,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國產化替代產品,中密順應時代的需要而誕生。
2015年在深圳創業板掛牌上市后,中密步入了快速發展期。近年來,中密先后收購了多家密封領域企業,但高速擴容也遇到了新的挑戰。企業規模的擴大,不僅使得管理半徑不斷延伸,帶來越來越龐大的數據量,同時數據孤島的存在影響了數據的統一性和準確性,也影響到企業的規劃與決策效率。中密認識到,唯有推進數字化轉型,才能使企業管理效能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
為更好提升中密自身的軟實力,構建完善的大密封產業集群,中密以數字化轉型為基礎,設計了智慧中密“123”戰略:即一個目標,建設一個內通外聯的智慧型的企業;兩個創造,創造智慧運營生態圈、創造智慧服務生態圈;三大平臺,協同管理平臺、研發創新平臺和智能制造平臺。在金蝶的協助下,中密正在將智慧中密“123”戰略一步步落地。
何方表示,在戰略整體落地的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就是三大平臺的建設。其中協同管理平臺,能夠幫助中密合理調配旗下眾多子公司的業務,讓管理實現上下貫通。而研發創新平臺能夠支撐中密加快自身產品研發的步伐,從而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通過智能制造平臺的統合、分析與輔助,中密正朝著智能制造發展的目標加速邁進。
緊抓業財一體化建設,提升管理效能加強發展韌性
2019年,中密首次提出了數字化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三個發展方向:業財一體化、集團管控與國際化。而業財一體化建設,是提升中密企業管理效能的關鍵。中密控股副總經理尹曉表示,在ERP系統中,從業務的發生到最后在財務上的體現,一定是一個完整的閉環過程。金蝶云·星空ERP的部署,促使中密管理者轉變了原有的管理思維,對于閉環管理有了深切的認知。
據中密控股集團信息化運營總監鄧杰介紹,中密過去采用的數字化系統在管控維度和顆粒度上不夠精細,而金蝶云·星空將原本只覆蓋進銷存供應鏈的數字體系拓展到了合同、訂單,最終貫穿到財務體系的發票、收付款環節,從而形成了完整的閉環,延長了數字化體系覆蓋的鏈路。另外,原本中密的生產只有訂單一級會進行數字化管理,中間有很多步驟仍在采用線下記賬的原始方式,或用大量的品號通過不斷領料、入庫方式來完成工單的生產成本匹配。而金蝶云·星空通過工序計劃與工藝路線管理,可以將不同加工中心的成本匹配統合起來,甚至還能納入委外加工成本,從而實現了業財一體化。
業財一體化,改變了中密財務人員的角色定位,財務人員的工作也變得更規范高效。中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陳虹舉例表示,以前做財務費用報銷時,哪些費用該被歸入哪個科目,往往取決于財務人員個人的工作經驗;跇I財一體化實現規范化、標準化后,費用的歸納變得有據可循。在傳統財務向戰略財務轉型的過程中,財務人員依靠規范清晰的數據,為企業管理決策提供了強大支撐,從而成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一環。原本中密的財務人員只負責記賬等傳統的財務工作,而實現業財閉環后,傳統財務開始向戰略型財務轉型,財務人員從數據角度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除此以外,集團ERP系統的上線還打破了企業內部存在的數據孤島,從銷售、設計到制造,實現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了集團管控的效能。如今中密的生產管理已經由以前的單組織結構,轉變為集團模式下多個分子公司的多組織結構。由集團層面統一實施的生產計劃,使生產資源得到了合理調配,生產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地利用起各個分子公司的產線優勢和產能,提高了產品的及時交付能力。生產端數據壁壘的打破,改變了以前生產車間數據不透明、不準確,反饋和收集不及時的情況,生產主管部門可第一時間掌握一線的生產進度,及時發現和處理突發問題。
數字化轉型為中密帶來的管理效能提升,在2022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得到了凸顯。中密的主要生產基地成都,曾連續直面兩輪疫情的沖擊,期間還遭遇了全城高溫限電。在此背景下,中密采取了生產一線工人全封閉管理、其余員工居家辦公的工作模式。同時,依靠組織間的協同,將部分應急訂單調整分配到天府新區、大連的工廠完成生產,將疫情對工廠產能的影響降到最低。最終,中密的產能始終維持在正常生產周期的90%,保障了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訂單的如期交付,展現出強大的成長韌性。
緊跟一帶一路開啟國際化,更需數字化助力
何方表示,中密推進國際化已有近20年的歷史。早在2005年之前,中密就已開始承接海外訂單,當時的業務形式以代工為主。2005年之后,中密開始跟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走出國門,為乍得、尼日爾等煉油項目提供產品。如今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延申,中密參與的海外項目已經遍布中東、東南亞和中非。但與此同時中密發現,要進一步推進國際化進程,并將其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戰略,還需要數字化平臺更加強有力的支撐。
“比如我們在技術方面的國際化,需要去學習各個國家地區的技術要求、技術標準體系,甚至它的一些認證的體系。”何方介紹,中密近期正在收購德國的一家公司,但在收購交割的過程發現,企業的整合管控很難到位。集團發布的統一指令,無法快速傳遞給遠在德國的企業,兩國間的會計準則也有很大差異。更重要的是,由于數據無法流通,集團很難及時發現海外公司隱藏的潛在風險。而向當地長期派駐財務和管理人員,又會大幅推高企業的管理成本。
破解這一問題的鑰匙,就是早日打通數字化系統。目前中密的財務、IT部門,正在金蝶的協助下,集中精力攻關海外企業所使用的財務系統、ERP系統和生產系統軟件,推進其與國產數字化系統的無縫對接。數字化系統的建設,有賴于中密、金蝶與海外軟件廠商的多方協同。在完成對德國企業的收購后,中密計劃迅速推進財務上報表合并與全面數字化,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及國際化運營管理打造經典范例。
何方表示,中密的企業口號是“匠心鑄品質、創新造非凡” ,創新和匠心貫穿了中密的企業文化,這也貼合中密“專精特新”企業的特質。未來中密還將在數字化技術的賦能下,不斷在管理模式上創新實踐,以構建大密封產業集群為目標,將“精益求精,不忘初心”的工匠精神繼續傳承下去。